流連回味的風景 ◎畢恆達(臺大城鄉所副教授)

無論你是否曾經造訪浮洲,讀了此書,會有一股暖意將你推向它。

鐵道少女對土地與人物充滿了感情,用溫暖的筆觸,寫下了這本無景點旅遊的書籍《綠岸圍城.浮洲島》。確實,這裡沒有傲世的高聳地標:101摩天大樓,沒有讓中國人神往的日月潭與阿里山;既無考古遺址,也無尖端科技園區。當觀光已非壯遊,前臺已然不夠真實,菜市場、巷弄風情、夜市反而成為旅遊者企圖融入當地日常生活的景點。然而這本書也不算是旅遊指南,毋寧說是關於浮洲的類民族誌書寫。書裡有空間、有事件、有人物,文字背後更有濃濃的關懷與情意。

浮洲,一個狀似臺灣島的由河川泥沙淤積所形成的浮地(福地),不只形似,一花一世界、一砂一天堂,浮洲也是臺灣島複雜的歷史、人口、產業的微型縮影。

從歷史與人口變遷的向度來看,浮洲有三波移民,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臺的外省人、60年代經濟起飛的城鄉移民勞工,以及當前正在發生的外籍配偶與移工。對應到空間,則可見由國家興建的眷村(婦聯一、二邨)、中小企業的加工廠(與客廳即工廠),以及夜市裡的南洋飲食攤位。浮洲這個在臺灣沒有什麼名氣的地方,也就在默默辛勤工作的子民努力下,貢獻了今日臺灣的發展。

在浮洲,我們看見國家,這裡有參與十大建設的榮工處機械廠、有供給國幣紙鈔的中央印製廠、有生產教科書文本的教師研習營、有培育歸國華人子弟的華僑中學、有訓練臺灣之光王建民的榮工棒球場。浮洲的臺灣藝專(今臺灣藝術大學)是培養臺灣藝術創作的重要搖籃,李安、侯孝賢、朱宗慶都曾在此就學。文學世家(朱家)、作家愛亞都曾是這裡的住民。更重要的是這裡有在街頭從事資源回收的老人、晝夜踩著縫紉機的家庭婦女、生產線上辛勤工作的青年男女、有用繪畫與故事來描繪浮洲的文藝少女。這裡有檳榔攤、有傳統理髮廳;有雞蛋糕、有紅豆餅;有工廠、有公寓;有鐵道、有溼地。異質共生、多樣並存,成就了這裡值得流連回味的風景。

鐵道少女熱愛巷弄與小村風情,擅於在尋常中挖掘不尋常。繼《綠光寶盒.三貂嶺》之後,這本《綠岸圍城.浮洲島》走得更遠,從在與不在的空間中探索歷史的軌跡、藉由庶民質樸的臉孔看見臺灣發展的韌性。旅遊不應是消費,而是在日常互動中看見彼此。無論你是否曾經造訪浮洲,讀了此書,會有一股暖意將你推向它。

《綠岸圍城.浮洲島》書訊請點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NI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